中国足协近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规定,在2021年前,中国足球俱乐部将实行中性名政策,各级别球队将完成俱乐部名称中性化。

去年12月25日,中超联赛的16支球队联合发布了2020赛季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俱乐部公约,公约中16支中超球队保证会在2021赛季前完成中性化名称改革。

何为中性化?意思就是杜绝现在中超球队换一家赞助商或者老板就直接在自己球队名字里面加入企业名字的行为。新规出台,取而代之的将是像国外联赛一样使用一个专一而又响亮的名号来作为队名。

但随着改革推进,关于国内球队要不要选择中性名称的讨论随之展开。

反对声:足协揠苗助长

赞成声:25岁了,没奶不能活?

广东媒体《新快报》认为,现在中超俱乐部处于“赔本赚吆喝”阶段,俱乐部经营都处于赔本状态。投资人的付出和回报严重不成比例,投资人现在投资俱乐部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现在若连面子都不给人留,后果会很严重,中国足球会失去最后的给养。

《新快报》称,中超仍在哺乳期,如果实行俱乐部名字中性化,好比强行把带有哺乳意义的宣传通道切断,“中性名”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足球投资人的积极性。过分强调中性名,对中国各级联赛是一种“揠苗助长”。

但也有球迷和专家为此政策叫好。足球专家、德转中国区管理员朱艺认为,其他联赛都没有企业冠名的先例,现在的联赛是企业联赛而不是俱乐部联赛,足球文化建设极其落后。“1岁就该断奶的,结果25岁了还不断,还问‘都喝25年了,没奶怎么活?’”

海外联赛中性名占主流

韩国可冠名

赞成和反对的观点,从各自角度解析都有一定道理。但纵观五大联赛,几乎没有一家俱乐部的名字是商业冠名,某种程度上只有这样,俱乐部才能在人们心中种下底蕴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