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化二十余年,每年冬天媒体都会关注球队生存状况。相比较欧洲动辄上百年发展历史,我们的俱乐部在他们眼里就是婴儿,随时可能夭折。现实情况就是这样。

通过近一个月媒体渲染,大家明显感觉到,今年冬天是近些年中国职业困难期的峰值。或许明年在成本运营下降后,情况会有改观,但也可能更加恶化,毕竟刷新底线,一直是中国足球“特色”。

《新民晚报》披露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职业足球发展之畸形。十年前中超夺冠只需要八千万,限制投入之前,你可能一个外援都“撸”不来。去年上港、恒大等豪门的保守估计为20亿,十年上涨25倍。

一支中甲球队每年投入五千万,年终分红得到40万;中乙球队一年门票收入几万元,但投入同样千万级别,毕竟足球在中国只能算“小众”市场。记者到当地采访,很多民众连本地中超球队都不了解,更何况一支三级别联赛球队。湖南湘涛从中甲滑落到中乙,一个死忠球迷组织从五百余人,逐渐减少到只有不足50人,到场观看人数也就区区几百人。

受制足球文化落后,很多投资集团老板并不懂足球。或者只是喜欢足球,对职业俱乐部运营一窍不知,更有很多球队成立只是为了获取某些利益,根本没有多少人关心足球怎么发展。

让我们看看国外低级别联赛生存之道,人家是怎样做到自给自足。

英国小俱乐部每到周末比赛日,会联合当地商家推出众多促销活动。一家三口来到体育场,爸爸遇见老友,看完球小酌几口;孩子体验到看球乐趣,培养出足球兴趣;妈妈在这里买到很多价格实惠物品。

上面视频来自球迷在朋友圈分享的英甲现场画面,专业球场,可观的上场人数,和良好场地;相比同处于第三级别的中乙比赛,基本是“三无状态”,球迷寥寥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