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初至今,已陆续有二十多支分别来自中国四个级别联赛的俱乐部确定退出并解散。最新传出消息的是拉萨城投,他们本周二正式宣布解散。

这无疑是中国足球开展职业化以来最凌冽也是最让人头脑清醒的一个春天。那些漫无目的的巨额投资、混乱无序的经营理念、抱着投机心态作出的一系列业余操作,在多年的累积叠加后,最终导致了这些俱乐部的崩盘。突发的疫情是一个因素,但它可能只是起了导火索的作用,根源问题在于那些俱乐部早已周身沉疴痼疾,积重难返。

球队的解散,引发了多米诺骨牌式连环效应。一队和梯队逾千名球员面临待业在家、无球可踢的局面,他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一定是去其他俱乐部寻求上岗机会,这就可能挤压他队球员的生存空间,从而迫使一些老队员过早退役,或是年轻球员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空间。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们先后联系了多名遭遇球队解散的球员,绝大多数都以正在讨薪扯皮、准备起诉以及试训期间怕说错话留不了队为由婉拒了采访。当华丽表象褪去后,我们无意中发现球员这份职业的一些真相——在动辄百万、千万年薪的背后,是进退、沉浮全不由己的无奈。在这里,前浪和后浪的界限模糊了,他们都被共同的命运推挤着往前赶。

这些球员中大部分还没有找到下家,而即便是幸运再上岗的球员也发现自己的人生已被彻底改变了:他们变得谨慎和忐忑,多疑并且不再轻易相信承诺。

还有一些梦想也不可避免地失落了。

“按时发钱就谢天谢地了”

“现在大家找球队,第一条标准,这队只要能按时发钱就可以了。”如今正在武汉三镇俱乐部试训的熊飞在电话里说,“钱多钱少都不计较了,按时拿到钱,大家就谢天谢地了。”这样的声音,正在天南地北的俱乐部里被一再重复。前些日子,因为华南虎解散而再就业的门将邱盛炯在去到嘉定博击后的第一句话就问,“这里能准时发薪水吗?”